產婦指南 : 破解迷思 產後易患子宮頸癌?


網上曾流傳,誕下寶寶後比產前更容易患上子宮頸癌,並建議產婦於產後立即注射疫苗預防,令不少媽媽擔憂不已。子宮頸癌是本港女性常見癌症中排名第9位,患病年齡由20至70歲,亦有年輕化趨勢。近年,政府大力宣傳注射疫苗預防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產婦是否為時已晚?

子宮頸癌成因

子宮形狀如梨形,子宮頸是位於子宮的下半部,位於陰道頂端。子宮頸癌是需要多年才會發展成癌,患癌的成因很多,其中一個已確定的成因是展開性生活後,子宮頸持續受高危HPV感染,最後演變成癌。然而,婦產科專科醫生提醒,雖然子宮頸癌是受高危HPV感染,但受HPV感染的是極其普遍,可是卻不一定會發展成癌症,婦女不需太擔心。

HPV 逾40種

本港婦女受HPV感染乃十分普遍,26至30歲年青健康婦女在子宮檢驗出HPV的約有20%;31至35歲婦女也處於高水平,約有13%;而51至55歲女性亦有10%受感染。現時發現的HPV已有超過40種,而不同的HPV會引發不同的疾病,其中第16型及第18型屬高危型,容易誘發成癌症。亦是70%子宮頸癌的致癌原因。另外,第6型及第11型HPV則屬低危型,也是性病濕疣(俗稱椰菜花)的致病病毒。

HPV是透過性行為傳播,所以過早有性經驗、分娩次數較多、有吸煙習慣、患免疫系統疾病、擁有多個性伴侶,以及進行不安全性行為的婦女,都是患子宮頸癌的高危一族。

曾分娩屬高危

網上有傳產婦分娩後,會令子宮頸口外翻,令子宮頸的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及過渡區增加受HPV感染的機會,而每次分娩都會令子宮頸口越來越外翻,使產婦患癌的機會增加。

醫生表示,任何有性生活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子宮頸癌,而產婦蛇上的機會只是比較高一點,分娩次數多也會增加機會。由於在分娩後,身體的荷爾蒙有所變化,會令子宮頸口外翻,增加受感染的機會。但演變成癌症時因子宮頸上皮收到高危的HPV持續感染所致,而且發展過程可長達10年以上,即使受到HPV入侵也不是必然會演化為癌症,因此不能斷定分娩會容易患上癌症。

免疫力強可自癒

一般而言,準媽媽的子宮頸受HPV感染,對胎兒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惟如媽媽患上濕疣,則可能在分娩過程中出血過多,情況較為危險。

現時並沒有藥物或其他自醫療方法清除HPV感染,免疫能力強的婦女可能會自行清除病毒,即使不理會也未必會演化成疾病。如以上所言,HPV感染發展成癌症過程或需10年以上,建議25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需定時進行子宮頸細胞檢查(又稱帕氏抹片檢查),便可察覺子宮頸是否出現癌前病變,及早治療。

預防及治療

1. 疫苗

現時有二合一(預防高危型HPV)和四合一(預防高危及低危型HPV)疫苗可供選擇,兩款同樣是在半年內完成三針。未有性行為便已接受疫苗注射,最能發揮預防效用。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11歲女孩便可以接受注射,完成三針後,預防子宮頸癌率達70%。

2. 定期檢查

子宮頸癌前病變並沒有病癥,如發現陰道有不正常出血、行房時出血和出現難聞的分泌物,可能已是晚期的子宮頸癌。只有初期的子宮頸癌可透過手術,切除有害的癌細胞,惟晚期的子宮頸癌只能靠電療治療。

建議產婦至少3年進行一次子宮頸細胞檢驗,可及早察覺細胞有沒有癌前病變。若是初期癌前病變,可以靠自身免疫力解決;嚴重的癌前病變(2至3級)則需進行電圈切除,此種治療方法不會影響日後懷孕機會,但可能會增加流產及早產的風險。

擊破迷思

1. 分娩後才注射預防疫苗是否為時已晚?

預防措施總不會太晚,產婦同樣會受各種HPV侵襲。關醫生建議產婦,應及早注射疫苗,預防子宮頸癌及定期進行柏氏抹片檢查。雖然未能清除已感染的病毒,但可預防未有受感染的HPV種類,這也是對寶寶的一個保障。

然而,孕婦則不建議接受疫苗注射;如在懷孕前已注射一針,餘下兩針也建議在產後補回。若在打針後才發現懷孕,疫苗對胎兒也沒有太大影響,可以繼續安心等待寶寶出生。而媽媽在餵哺母乳期間,也可接受疫苗注射,無礙於寶寶健康。

2. 只有一位固定性伴侶,每次性行為均使用安全套,是否就不會受 HPV 感染?

這是一個誤解。醫生表示,只要有性經驗,便有機會感染HPV,即使只有一位固定性伴侶,也有超過50%機會受HPV侵襲。而且,安全套是無法完全預防預防HPV病毒。

資料來源: 媽媽寶寶 (第319期)




Whatsapp 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