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競爭激烈,學習要早、興趣要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不過要贏人最緊要先贏自己,有健康的身體才可以勝任一大堆的學習,裝備自己應付未來的挑戰。但在香港每七個小孩便有一個患有哮喘,每五個小孩子便有一個過重或癡肥,每三個小孩便有一個患有敏感症例如濕疹等,這些疾病不但令孩子受苦,父母在照顧這些非傳染性疾病也消耗了不少金錢及精力。最近流行的ENP科學理論,若母親能掌握懷孕前、懷孕期及孩子嬰兒期的飲食營養,可為下一代健康帶來希望。
究竟什麼是ENP科學?ENP科學(Early-life Nutritional Programming早期營養編程) 就是根據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 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母親提出的培養孩子的指引。最新ENP科學研究發現,基因的確不會改變,但基因表現可以基於寶寶的早期生命經驗及環境因素,而在一代之間產生轉變。母親在懷孕前,懷孕期以致寶寶幼兒期的飲食營養,情緒管理及生活模式等,會對寶寶的終生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
綜合多份科學報告,寶寶的終身健康最多有兩成在受孕時由遺傳基因決定,而至少八成則可在生命早期階段受到不同環境因素影響,均衡及充足的營養能減低患上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ENP」科學發現,DNA在表層的表觀基因組(Epigenome) 的微觀標記對外在環境因素反應活躍,這些反應會影響基因的活躍度,啟動或關閉以適應環境變化,即是代表母親可透過外在環境因素的調控,影響寶寶健康基因的表現,以抵抗日後的疾病。而兒童在「前六後六」最受影響,所以把握懷孕前六個月至幼兒六歲成長關鍵期相當重要,如果孕婦攝取足夠營養素,有助減低孩子將來患上非傳染性疾病,例如皮膚敏感、濕疹、糖尿病及哮喘等機會。
註冊營養師指出,基因排列在正常情況下不會改變,但基因會因為一些環境因素而影響基因表現,如食物中的營養素、藥物及污染物。孕婦在懷孕前或期間應注意均衡飲食,而營養素葉酸則在懷孕前六至八星期攝取效果最佳,但因她們往往不知自己已受精懷孕,所以往往會錯過這時機。
他建議計劃懷孕前可以增加攝取量,但如果婦女本身體重超標,生育前便應留意,好好控制體重。他認為,由於懷孕期間母親對嬰兒的健康影響較大,吸煙飲酒這些不良嗜好應戒掉,而且日常的飲食也要注意,少吃大魚避免水銀等有害物質,也不應燒烤。
婦產科醫生經常接觸準媽咪,看到不少婦女懷孕時有很多誤解。「中國人傳統社會相信食物一人一份,母親一份、嬰兒一份,所以懷孕母親要吃雙份,其實是錯誤的。主要要看孕婦的體質,如果母親懷孕時過重,若再鼓勵孕婦多吃,便會增加孕婦患上妊娠糖尿病、妊娠毒血症、嬰兒過重及日後患上癡肥等風險。」
她表示孕婦的飲食和營養必須均衡,切忌營養過度。此外亦不宜節食,因為過度節食便容易造成營養不足。當胎兒已適應某個食量時,出生後食量一旦超過以往的標準,便會把過多的熱量儲存而變成癡肥,降低了抵禦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機能,對胎兒未來健康反而造成終生的壞影響。
對於嬰兒來說,不能進食其他食物,只能靠母乳作為主要食糧,而最理想的營養食品就是母乳,它能滿足嬰兒最全面的生長需求,並提供最充分的各項營養所需。它是最全面的營養組合和均衡營養,而且最容易消化,以便嬰兒未完全發育的消化系統吸收。事實上媽媽可提升嬰兒的認知能力發展,而且其乳汁內含有抗體、微生態製劑、生長因子和酶,可增強嬰兒的免疫系統,其低敏感的物質有助降低濕疹和哮喘的發生率,同時減低嬰兒猝死綜合症、癲癇發作及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
母乳除了給嬰兒全面的營養元素外,在餵哺母乳時對嬰兒及媽媽都有好處。當媽媽餵哺時,身體會釋出催乳素和催產素,這些荷爾蒙有鎮靜的作用,可以加深媽媽及嬰兒的連繫。而媽媽看著嬰兒一天一天的成長,也會產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給她們的心情有著正面的作用,能減輕初為人母的壓力,令心境更開朗。此外,餵哺母乳對產後的媽媽也有修身的作用,身體製造母乳有助燃燒卡路里,可令肚子快些回復原來的大小。
雖然社會公認母乳餵哺對於確保母嬰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與福祉具有優越性,而嬰兒的早期營養對其長遠影響有重大影響。但一些母親因為身體或是其他的因素未能餵哺而選用嬰兒配方產品,政府為了加強配方產品及嬰兒食物營養及健康聲稱的規管,於早前就供36個月以下嬰幼兒食用的配方產品及預先包裝嬰幼兒食物營養及健康聲稱諮詢公眾,盼望能在規管下,正確無訛的食物標籤和聲稱可為消費者提供有用的資訊,協助他們作出有依據的選擇。公眾諮詢期至4月17日,為期逾三個月。
資料來源: 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