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指南 : 破解迷思 产后易患子宫颈癌?


网上曾流传,诞下宝宝后比产前更容易患上子宫颈癌,并建议产妇于产后立即注射疫苗预防,令不少妈妈担忧不已。子宫颈癌是本港女性常见癌症中排名第9位,患病年龄由20至70岁,亦有年轻化趋势。近年,政府大力宣传注射疫苗预防HPV(人类乳头瘤病毒),产妇是否为时已晚?

子宫颈癌成因

子宫形状如梨形,子宫颈是位于子宫的下半部,位于阴道顶端。子宫颈癌是需要多年才会发展成癌,患癌的成因很多,其中一个已确定的成因是展开性生活后,子宫颈持续受高危HPV感染,最后演变成癌。然而,妇产科专科医生提醒,虽然子宫颈癌是受高危HPV感染,但受HPV感染的是极其普遍,可是却不一定会发展成癌症,妇女不需太担心。

HPV 逾40种

本港妇女受HPV感染乃十分普遍,26至30岁年青健康妇女在子宫检验出HPV的约有20%;31至35岁妇女也处于高水平,约有13%;而51至55岁女性亦有10%受感染。现时发现的HPV已有超过40种,而不同的HPV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其中第16型及第18型属高危型,容易诱发成癌症。亦是70%子宫颈癌的致癌原因。另外,第6型及第11型HPV则属低危型,也是性病湿疣(俗称椰菜花)的致病病毒。

HPV是透过性行为传播,所以过早有性经验、分娩次数较多、有吸烟习惯、患免疫系统疾病、拥有多个性伴侣,以及进行不安全性行为的妇女,都是患子宫颈癌的高危一族。

曾分娩属高危

网上有传产妇分娩后,会令子宫颈口外翻,令子宫颈的鳞状上皮、柱状上皮及过渡区增加受HPV感染的机会,而每次分娩都会令子宫颈口越来越外翻,使产妇患癌的机会增加。

医生表示,任何有性生活的妇女都有机会患上子宫颈癌,而产妇蛇上的机会只是比较高一点,分娩次数多也会增加机会。由于在分娩后,身体的荷尔蒙有所变化,会令子宫颈口外翻,增加受感染的机会。但演变成癌症时因子宫颈上皮收到高危的HPV持续感染所致,而且发展过程可长达10年以上,即使受到HPV入侵也不是必然会演化为癌症,因此不能断定分娩会容易患上癌症。

免疫力强可自愈

一般而言,准妈妈的子宫颈受HPV感染,对胎儿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惟如妈妈患上湿疣,则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出血过多,情况较为危险。

现时并没有药物或其他自医疗方法清除HPV感染,免疫能力强的妇女可能会自行清除病毒,即使不理会也未必会演化成疾病。如以上所言,HPV感染发展成癌症过程或需10年以上,建议25岁以上,有性经验的妇女,需定时进行子宫颈细胞检查(又称帕氏抹片检查),便可察觉子宫颈是否出现癌前病变,及早治疗。

预防及治疗

1. 疫苗

现时有二合一(预防高危型HPV)和四合一(预防高危及低危型HPV)疫苗可供选择,两款同样是在半年内完成三针。未有性行为便已接受疫苗注射,最能发挥预防效用。美国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建议,11岁女孩便可以接受注射,完成三针后,预防子宫颈癌率达70%。

2. 定期检查

子宫颈癌前病变并没有病症,如发现阴道有不正常出血、行房时出血和出现难闻的分泌物,可能已是晚期的子宫颈癌。只有初期的子宫颈癌可透过手术,切除有害的癌细胞,惟晚期的子宫颈癌只能靠电疗治疗。

建议产妇至少3年进行一次子宫颈细胞检验,可及早察觉细胞有没有癌前病变。若是初期癌前病变,可以靠自身免疫力解决;严重的癌前病变(2至3级)则需进行电圈切除,此种治疗方法不会影响日后怀孕机会,但可能会增加流产及早产的风险。

击破迷思

1. 分娩后才注射预防疫苗是否为时已晚?

预防措施总不会太晚,产妇同样会受各种HPV侵袭。关医生建议产妇,应及早注射疫苗,预防子宫颈癌及定期进行柏氏抹片检查。虽然未能清除已感染的病毒,但可预防未有受感染的HPV种类,这也是对宝宝的一个保障。

然而,孕妇则不建议接受疫苗注射;如在怀孕前已注射一针,余下两针也建议在产后补回。若在打针后才发现怀孕,疫苗对胎儿也没有太大影响,可以继续安心等待宝宝出生。而妈妈在喂哺母乳期间,也可接受疫苗注射,无碍于宝宝健康。

2. 只有一位固定性伴侣,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是否就不会受 HPV 感染?

这是一个误解。医生表示,只要有性经验,便有机会感染HPV,即使只有一位固定性伴侣,也有超过50%机会受HPV侵袭。而且,安全套是无法完全预防预防HPV病毒。

资料来源: 妈妈宝宝 (第319期)




Whatsapp 预约